“您的認證依舊是學生身份,如不取消,很可能造成征信問題……”臨近春節(jié),很多年輕人會收到自稱各大網貸平臺客服的電話,聲稱能利用共享屏幕的方式進行貸款并取消認證。據報道,這實則是詐騙分子以能夠向職場青年提供大額貸款限額為由實施的詐騙手段。
圍繞學生的“征信”問題,騙子設計了一個又一個騙局,玩出了很多詐騙的新花樣。之前的主要詐騙套路是:騙子稱學生或“前學生”的校園貸未注銷,會影響日后征信,誘導他們一步一步進入泄露銀行卡密碼或貸款、轉賬等圈套?,F在,騙局又出現新變化,騙子又拿“前學生”在網貸平臺的學生身份認證做起了文章,用“征信”風險忽悠人們入坑。
其實,這些詐騙套路雖然在形式上不斷變化,但其實質卻基本相似——都是以騙子精準拋出相關對象的姓名、身份證號碼、手機號碼、畢業(yè)學校、畢業(yè)年份、校園貸記錄等隱私信息開局,這步操作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人們的信任。下面的步驟三繞兩繞就會通過屏幕共享、誘導輸入等方式獲取相關對象的銀行卡涉密信息,“幫助”相關對象貸款、轉賬。
新型網絡詐騙具有“變”與“不變”的雙重特征,我們在遏制、防范這些不斷變種的詐騙套路時,也應該以不變應萬變。最應該常態(tài)堅持的基礎性工作是,依托《個人信息保護法》《網絡安全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律法規(guī),把“知情同意”“最小必要”等個人信息保護原則落實到每一個責任主體、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全面規(guī)范個人信息的收集、使用、儲存、管理,嚴懲非法收集、泄露、交易個人信息等侵犯個人隱私權行為,從源頭堵住漏洞,減少個人隱私信息的非法泄露、流轉,讓詐騙分子難以獲得詐騙“數據”和“素材”。
詐騙套路最終都指向一個“錢”字,都會露出真實面目。民眾應該增強對詐騙“關鍵詞”的敏感性、警惕性,一聽陌生的對方提及貸款、轉賬、銀行卡賬號密碼,或者提及有可能泄露銀行卡信息、產生被貸款被轉賬風險的共享屏幕、人臉識別、鏈接點擊等高?!瓣P鍵詞”,就要警醒起來。如果人們對相關問題拿不準,擔心被騙或耽誤正事,完全可以通過正規(guī)渠道向權威部門或權威平臺咨詢,僅此一招就可讓騙子徹底現出原形。
有關部門、平臺也應建立健全防騙警示機制,針對電信網絡詐騙的新變化、新特征,加強溝通協作,及時發(fā)布警示信息,拆穿詐騙套路,教育引導民眾增強識騙、防騙意識,并暢通官方咨詢渠道、投訴舉報渠道,為民眾提供權威、便捷的防騙指導。
還應進一步強化智能防騙機制建設,不僅要拓寬“國家反詐中心”等防騙App的注冊面,還要針對電信網絡詐騙的新變種,及時給防騙App打補丁,讓防騙App具有更精準、更強大、更高效的識騙、攔騙能力。同時,不斷完善96110防騙電話的監(jiān)測、預警、處置功能,把96110打造成具有跑贏詐騙流程功能的防騙、警示利器,打造成民眾的防騙護身符。
防騙涉及很多責任主體、涉及很多環(huán)節(jié),只有全社會都繃緊防騙的弦,盯住“不變”的核心注意點、防騙點、責任點,心中有根,有底線,守住防騙的關口,筑牢防騙安全墻,電信網絡詐騙再“變”也不怕。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