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咖啡行業(yè)究竟有多卷?”
“去上??纯淳椭懒?,無處不在都在卷??!”
1
清晨7點35分,當(dāng)其他城市的年輕人睜著惺忪的朦朧睡眼,在地鐵站旁的煎餅果子豆?jié){攤前排隊買早飯,上海靜安寺旁富民路的街角,挎著名牌包的時尚白領(lǐng)和騎著機車不遠慕名而來的年輕小伙,也在一個不起眼的美式復(fù)古門頭前排起隊。
狹小的門口,店員嫻熟地攤著煎餅,動作行云流水,只不過在一旁沒有賣熱氣騰騰的豆?jié){,而是現(xiàn)磨的咖啡。
圖源小紅書@她的馬尾會炸
開業(yè)不過一個月,這家小店便火了起來,慕名前來打卡的人依然絡(luò)繹不絕。
“老板,來則set好伐!”
圖源小紅書@崔老師
如果你想問:“不過是煎餅果子配咖啡,有什么好稀奇的?在地鐵站旁的攤子買一個再到公司樓下買杯咖啡不就行了?!?/p>
圖源小紅書@imSuniii
那排隊的年輕人會皺起眉頭數(shù)落你的不識貨:“這里的老板是永康路上那家很好吃的Affogato店的老板,豆子一樣,出品一致,咖啡自然是好喝的。而且加個蛋餅還能減兩元,清晨排隊的人不多,所以上班路上正好可以帶上一份,有咖啡有蛋餅,營養(yǎng)均衡又管飽,不信你10點后來看看,那隊排的喲~”
圖源小紅書@張苧丹sasa
除了西式的咖啡+中式早餐的煙火氣,在上海還能遇上咖啡+烤地瓜的奇妙搭配。
圖源小紅書@Melody
冬天在室外,大把年輕人喝著裝在老式搪瓷杯里的咖啡,圍著暖爐烤著無限續(xù)的地瓜和橘子,享受著午后愜意時光。
圖源小紅書@XuDannie
這就是上海,喝個咖啡也能喝出中西方文化的碰撞。
圖源小紅書@可樂colaer
2
在上海,如果你問哪個地方咖啡店密度最高,毋庸置疑就是以前的法租界。在這塊曾經(jīng)叫作RouteRemi的土地上,無論是武康路還是永康路,各式各樣的咖啡店已經(jīng)成為外地人來滬旅游的打卡勝地,也有不少本地人專程前來喝咖啡。
咖啡店帶庭院,裝修得像中式茶館已經(jīng)不是新鮮事。
圖源小紅書@Josephine
一杯清咖一杯奶咖,再配上一塊草莓蛋糕就要140元,還要算上40元的停車費,將近200塊錢的一頓下午茶在法國梧桐樹的陪襯下也格外有韻味。
雖然在咖啡店旁的餛飩店里,一大碗吃到撐也只要20元,但喝咖啡的人會告訴你:“這喝的是意境,所謂人生不過是一杯咖啡所縈繞的溫度。”
圖源小紅書@Calle_says_Calle
在琳瑯滿目的網(wǎng)紅咖啡店中,有一家格外矚目——沒有門面,只有一堵不顯眼的水泥灰色的墻,以及一個不太規(guī)則的墻洞,然而排隊買咖啡的人和圍觀拍照的人卻將這里圍得水泄不通。
圖源小紅書@南方酒肆
所有咖啡都只賣20元,不提供其他吃食,全程沒有任何接觸。
顧客在墻上掛著的二維碼掃碼下單后,會有一只毛茸茸的“熊爪”從“洞口”伸出來,捧出一杯咖啡,咖啡上還會放著小花,幸運的顧客還能收獲筆芯、牽手、摸頭三連。簡簡單單,治愈每一顆因為工作生活emo的心。
圖源小紅書@Monolo
如果你想說:“這不過是一種營銷方式,噱頭而已,熊爪又不會讓咖啡變得更好喝。”
那排隊等咖啡的人會告訴你:“你懂什么?這里的咖啡師都是聾啞人,店員還有面部殘缺的人,這不只是買咖啡,還在做公益。”
圖源小紅書@Jaden
這就是上海,咖啡不僅提神,還是一種意境,也在治愈著人心。
圖源小紅書@能美
3
工作日的下午隨便選一家小火咖啡館,都很容易讓人產(chǎn)生“上海人難道不需要上班?”的疑問。
這是一座自由職業(yè)者最多的城市,不少人辭去朝九晚五的工作,選擇了不坐班,而街頭巷尾的咖啡廳,就成了他們的移動辦公室。
圖源小紅書@Hey_
在上海喝咖啡,晴天的日子里,室外永遠比室內(nèi)人多。
圖源小紅書@Vikin
年輕人喝咖啡格外喜歡室外,復(fù)古的美式咖啡館前,時髦的顧客儼然成為靚麗的風(fēng)景線。
圖源小紅書@一只荷包蛋醬
周三下午2:35分,永康路一家門面狹小的咖啡店前,年輕人坐在門口的長椅上,牽著狗、翻著書、喝著Dirty、曬著太陽。
圖源小紅書@鹿女俠愛旅行
當(dāng)然,隨著“早C晚A”概念的大火,不少咖啡店做起“日咖夜酒”的行當(dāng)。
12:00到21:00點店里賣的是咖啡,21:00一過,搖身一變開始販賣成年人的飲品,一直營業(yè)到凌晨3點才打烊。
圖源小紅書@川添西西
咖啡館不僅是咖啡館,是上海年輕人們的工作社交場所,更是他們的精神樂園。
圖源小紅書@Fabiolala
4
下午5:04分,上海新晉“頂流”咖啡店貼出公告——宣告當(dāng)日排隊人次已達上限。
這家被譽為咖啡界“Apple”的咖啡店在中國內(nèi)地首店就開在上海靜安國際中心的一座二層小洋房里。
開業(yè)當(dāng)天,8點開門,6點就有為了拍照營業(yè)的網(wǎng)紅前來排隊。而到了10點多,更是在店門外繞出了五六百米的長隊。
圖源小紅書@安安聊房
為了喝到這樣一杯印著藍色瓶子的咖啡,有些人排了五個小時的隊,但買到咖啡的第一時間,當(dāng)拍下的照片在朋友圈、小紅書收獲點贊飆升的一剎那,會覺得這一趟值了。
圖源小紅書@ShanghaiWOW
黃牛更是在現(xiàn)場做起了代購的生意,售價32元的美式咖啡,代購價翻了4倍。
圖片源自上海去哪吃
如果你對這波熱潮表示不解:“至于嗎?”
那排隊的打卡人會告訴你:“么撒特別,稍微有點名氣的咖啡店來上海都會排隊,過一個月來就行了?!?/p>
圖源網(wǎng)絡(luò)
這里是上海,也是咖啡內(nèi)卷的“天花板”。
圖源小紅書@_蘑蘑蘑菇菇菇_
5
作為舶來品,咖啡傳入中國的首站就在上海。
早在1853年,英國藥劑師J. Lewellyn就在花園弄(南京東路)1號開了一家老德記藥店,開始賣這種口感酸苦奇妙的棕色“咳嗽藥水”。
1886年,中國第一家獨營咖啡館“虹口咖啡館”開在了上海,咖啡用其獨特苦中帶澀的口感,給上海人民帶來了這種西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而到了上世紀(jì)30年代,咖啡更是成了時髦之物。當(dāng)時的頂級“流量擔(dān)當(dāng)”張愛玲就曾經(jīng)寫過自己最愛牛奶咖啡:“別人看我翻海明威的小說,以為我和他一樣喜歡美式,其實這是誤解,我喜歡喝奶咖,最好放低脂奶,這樣奶腥氣少些?!?/p>
1946年,上海賣咖啡的地方已超過了500家,喝咖啡也在后來成為了“小資”的身份認(rèn)證。
到了2000年5月,風(fēng)靡全球29年的星巴克終于從西雅圖來到上海,開在了淮海路。那一年,上海市民的平均工資為1285元,而星巴克的一杯拿鐵售價高達19元。
到2022年,上海已經(jīng)有7000多家咖啡館,位列全球第一,其中只有大約35%屬于咖啡連鎖店,如星巴克和皮爺咖啡(Peet’s Coffee),而超過50%是精品店或手工店。
如今,上海的街頭巷尾都少不了咖啡的身影,它們早已深深種在了上海人的DNA里,如空氣般自然存在著。
這是一個關(guān)于咖啡的故事,它們每天都在這座城市中上演著。
責(zé)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