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在中國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并非一言兩語所能道盡。時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相應的狗文化亦不相同。
前些時候,為了迎接中國新年,法國的時尚品牌迪奧(Dior)推出帶有“狗”字的紅包和帆布鞋,但在中國人看來總感覺哪里不對。這一現(xiàn)象,便反映了中西文化間的鴻溝。
漢族多以狗為卑賤、諂媚、兇殘的代名詞,如“狼心狗肺”“狗仗人勢”“人模狗樣”“狗急跳墻”“狐朋狗友”“雞鳴狗盜”“狗眼看人低”“狗改不了吃屎”“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之類的成語、諺語,都有貶義。但在苗族、瑤族、畬族、黎族、滿族、赫哲族、裕固族、珞巴族等民族心目中,狗有很高的地位。中國古代的“盤瓠”“犬戎”傳說,便記錄了某些民族尊狗為祖先的情形。
狗即由灰狼馴化而來的家犬,是“六畜”之一。“六畜”之中,牛、馬、羊是從中亞、西亞傳入的舶來品,豬、狗、雞則屬國產(chǎn)。無論是中國還是世界范圍內(nèi),狗都是最早出現(xiàn)的家畜。這是因為牛、馬、羊、豬、雞均為新石器時代以來農(nóng)業(yè)、畜牧業(yè)的產(chǎn)物,而狗的馴化則伴隨著狩獵的生產(chǎn)方式,在舊石器時代便已經(jīng)開始。崇奉狗的民族,大多在歷史上依賴狩獵。漢族不待見狗,除了因為狗不夠高冷、依附性過強、有“不良習慣”,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便是在農(nóng)耕社會中,狗所扮演的角色并不是十分關鍵。
目前所知中國境內(nèi)最早的狗,發(fā)現(xiàn)于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區(qū)的南莊頭遺址,距今約一萬年。但它仍不是最原始的家犬,狗的馴化史當需進一步上溯。稍后的河南省漯河市舞陽縣賈湖遺址,發(fā)現(xiàn)了一批距今8500年左右的家犬。其他國家的材料相對更早,如以色列北部發(fā)現(xiàn)了距今1.2萬年的人狗合葬墓。生命科學領域的學者試圖從基因入手復原狗的家譜,但不同研究團隊所得出的結(jié)論差異很大,狗的起源地有中國南部、中東、歐洲、中亞等說法,時代則有距今一萬多年到距今三萬多年的跨度。
甲骨文以“犬”表示狗,但沒有發(fā)現(xiàn)“狗”。有文章說甲骨文中已有“狗”字,并不正確。“狗”的本義是小狗,后來用來指代“犬”。《說文解字》引述孔子的話說:“視‘犬’之字如畫狗也。”“犬”字正象狗之形。甲骨文的“犬”,基本上是腹部內(nèi)收、尾巴上翹,或左或右側(cè)面“站立”。甲骨文中的“犬”字和“豕”字有些相似,但“豕”所表現(xiàn)的形象鼓腹垂尾,與“犬”有別。狗的尾巴可以上舉,而狼以及其他犬科動物的尾巴則是下垂的,“犬”字所見狗尾正作卷曲狀,生動表現(xiàn)出了狗的這一重要特征。因為甲骨文左右無別,所以狗的姿態(tài)有左有右,并不統(tǒng)一。而甲骨文中包括“犬”在內(nèi)的表示動物的字形,大多直立,不少學者認為這是商代或更早已有簡牘的證據(jù)——古人為了遷就簡牘的條狀形態(tài)而不得不令字形縱向發(fā)展。同時期的商代金文,用作族徽或氏族名的“犬”則是四肢著地,不再懸浮于空中了。
在殷墟甲骨卜辭中,“犬”有的用作官名,如《甲骨文合集》(以下簡稱《合集》)28316:“其比犬口,擒有狐。”該官職職掌畋獵,也參與征伐。有的用作方國名或人名,如《合集》6812正:“令多子族比犬侯。”但大多還是用于祭祀,如《合集》1621正:“貞:燎三犬、三羊。”《合集》32775:“十犬又五犬,卯牛一。”《合集》32698:“惠犬百,卯十牢。”與此相應,殷墟遺址中無論是貴族墓還是平民墓,往往有狗殉葬。殉狗是商人的重要葬俗,該現(xiàn)象也見于秦人墓葬,這與清華大學藏戰(zhàn)國竹簡《系年》所揭示的秦人祖先自商奄西遷的線索相合。
狗在早期中國具有特殊的宗教意涵。賈湖遺址的狗都被有意識地挖坑掩埋,或許是犬牲的先導。新石器時代到商周,犬牲流行,或殉葬,或祭祀,或用于建筑、城墻的奠基?!吨芏Y·秋官》記載了一種叫“犬人”的官職,主管犬牲:“凡祭祀共犬牲,用牷物,伏瘞亦如之。凡幾珥沉辜,用駹可也。”“獻祭”的“獻”字便與犬牲有關?!墩f文解字》云:“獻,宗廟犬名羹獻,犬肥者以獻之。”《禮記·曲禮下》亦云:“凡祭宗廟之禮……犬曰羹獻。”因此,諸如二里頭文化、殷墟文化墓葬中的狗,都不能簡單視作墓主人的生前寵物。
《禮記·少儀》云:“犬則執(zhí)紲,守犬、田犬則授擯者,既受,乃問犬名。”唐人孔穎達在此基礎上指出:“犬有三種:一曰守犬,守御宅舍者也;二曰田犬,田獵所用也;三曰食犬,充君子庖廚庶羞用也。”說的是狗分為“守犬”“田犬”“食犬”三種,這也是除犬牲之外,狗在中國文化中所扮演的另外三個重要角色。
“守犬”即看門狗。在中國古代漫長的農(nóng)耕社會中,看家護院恐怕是狗的最重要職能。中國本土的狗被稱作“中華田園犬”,“雞犬之聲相聞”“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正是田園生活的寫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狗永遠是家的忠實守護者。在江蘇省徐州市邳州大墩子遺址出土了一件距今約5000年的房屋模型,屋子的四周刻畫有狗,可見當時狗已擔負起看家護院的職責。
“田犬”即獵犬。參與狩獵是狗的最初使命,在農(nóng)耕社會中,狗的這一職能得以延續(xù)。在甲骨文中有一個字,上面是“兔”,下面是“犬”,表現(xiàn)的正是一只狗在追逐一只兔子的情形。過去大家把它們看作兩個字,裘錫圭先生指出該字是“逐”字異體,文義乃得貫通。《呂氏春秋·貴當》載:“君有好獵者,曠日持久而不得獸,入則愧其家室,出則愧其知友州里。惟其所以不得之故,則狗惡也。”強調(diào)了獵犬在狩獵中的關鍵作用。古代有專司獵犬的官職,如甲骨文中的“犬”便司職畋獵;向漢武帝推薦司馬相如的楊得意,擔任的官職叫“狗監(jiān)”,即管理獵犬的官吏?!对娊?jīng)·秦風·駟驖》載:“輶車鸞鑣,載獫歇驕。”說的是秦襄公畋獵出游的盛況,“獫”與“歇驕”均為獵犬。在山東省濟寧市嘉祥縣東漢武梁祠、河南省南陽市王莊東漢墓畫像石中,均可見古人攜犬狩獵的生動場景。
由于中國家貓的歷史較短,古代的狗還是捕鼠能手,“狗拿耗子”絕非“多管閑事”?!秴问洗呵?middot;士容》載:“齊有善相狗者,其鄰假以買取鼠之狗。期年乃得之,曰:‘是良狗也。’其鄰畜之數(shù)年而不取鼠,以告相者。相者曰:‘此良狗也。其志在獐麋豕鹿,不在鼠。欲其取鼠也則桎之。’其鄰桎其后足,狗乃取鼠。”當時有“相狗”的職業(yè),負責品鑒狗的優(yōu)劣,山東省臨沂市銀雀山西漢墓便發(fā)現(xiàn)有《相狗經(jīng)》的竹簡。相狗者指出,良狗志在“獐麋豕鹿”,但如果束縛住它的后腿,便會去乖乖捕鼠。這說明先秦時期人們利用狗來捕鼠,而這一技能實際上源自狩獵。四川省綿陽市三臺縣郪江鎮(zhèn)的漢代崖墓中,有一幅浮雕表現(xiàn)的便是一只口銜老鼠的狗。據(jù)《魏略》記載,曹操將因犯罪而解官的丁斐比擬作捕鼠的狗:“我之有斐,譬如人家有盜狗而善捕鼠,盜雖有小損,而完我囊貯。”這一方面看出曹操惜才,另一方面也可見三國時期負責捕鼠的便是狗。直到南朝時期的《幽明錄》,仍記載以狗捕鼠的故事。
與獵犬相關的還有軍犬。甲骨文中的“犬”官負責畋獵,也參與征戰(zhàn)。古代的畋獵活動,很大程度上是軍事的預演。古代波斯、埃及、斯巴達、迦太基等均有以狗參戰(zhàn)的現(xiàn)象,中國古代則有叫“狗附”“犬鋪”的軍營警備設施。在先秦隨葬的車馬坑中,有車有馬有狗,可謂標配,“犬馬之勞”或由此而來。敦煌漢簡第1985號載:“西部候長治所,謹移九日卒徒及守狗當廩者人名各如。”可見“守狗”也活躍于漢代的邊防軍營之中。
“食犬”即肉狗。南莊頭遺址的狗骨較為破碎(這一現(xiàn)象廣泛見于新石器時代遺址),當是先民食用的結(jié)果,中國的食狗之風,至遲要追溯到萬年之前。戰(zhàn)國秦漢時期,吃狗頗為流行。隋唐以降,狗逐漸淡出了古人的餐桌。所謂“狡兔死,走狗烹”,雖然狗擔負著警衛(wèi)、狩獵等職能,有時仍不得善終。在不同時期和不同地區(qū),食狗之風有不同表現(xiàn),乃至延續(xù)至今。
除了實用功能,中國古代的狗也逐漸扮演了助興娛樂的角色(尤其對于上流人士)?;蛘邔⒐酚柧殲槎饭罚蛘呋筐B(yǎng)為寵物?,F(xiàn)如今,隨著生活的改善,以及受西方觀念影響,寵物狗已經(jīng)走進千家萬戶,“狗”成了“狗狗”“汪星人”,人與狗的關系愈加親密,狗的形象也在悄然轉(zhuǎn)變。
從舊石器時代走向新石器時代,從蠻荒走向文明,狗始終陪伴人類左右,不離不棄。其間有誤解,也有相互的依賴共存。人與狗逾萬年的友誼,仍在書寫新的篇章。(陳民鎮(zhèn))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