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謀、許鞍華、鮑德熹、馬思純等人,都在悼念一位電影人遺憾隕落。
和田惠美,電影服裝設(shè)計師,因病去世,享年84歲。
她的樣子,許多人可能忘記了。
長這樣:
她的作品和故事,你們可能多多少少聽過。
Sir覺得今天還是有必要重新介紹。
她為我們留下的,不僅是那些永存于膠片里的優(yōu)美造型。
還有一段憑借雙手大放異彩的美麗人生。
01
和田惠美的人生,當然無法用一篇文章概括。
Sir只能盡量截取當中幾個代表性片段。
作為黑澤明“御用服裝指導”,她的一生繞不過滿滿榮譽。
1985年,兩人首次搭伙。
導演黑澤明,獲得一部名留影史的《亂》;
服裝設(shè)計和田惠美,則斬獲亞洲女性首個奧斯卡最佳服裝設(shè)計獎。
為她頒獎的,正是赫本女神。
此后,多位華語導演看中她的風格,尋求合作。
先是香港:
三度拿下香港金像獎最佳服裝造型設(shè)計獎。
張國榮、林青霞、葉童都是她的迷弟迷妹。
再是內(nèi)地:
只要放出劇照,國人都印象深刻。
△ 從上至下:《十面埋伏》《英雄》
02
先回到和田惠美職業(yè)生涯最初。
黑澤明的《亂》。
電影的服裝設(shè)計有多瘋狂和大膽?
不看電影,Sir就放幾張劇照:
參與這部電影的所有人,幾乎都是完美主義“偏執(zhí)狂”。
參與這部電影的所有人,幾乎都是完美主義“偏執(zhí)狂”。
尤其黑澤明與和田惠美。
,始于對莎士比亞的著迷。
1957年,莎士比亞的《麥克白》被改編成電影《蜘蛛巢城》上映。
和田惠美無比激動,影片中很多人物都符合她的想象。她當即找到導演黑澤明,談?wù)摿死鄯e多年的想法,并約定:
“如果以后還拍跟莎翁作品相關(guān)的電影,請考慮讓我做服裝設(shè)計?!?/p>
這個約定一等就是25年。
1982年,和田惠美接到黑澤明的電話,邀請她加盟電影《亂》。電影根據(jù)莎士比亞的《李爾王》改編,被黑澤明安插在戰(zhàn)國時代的日本。
而當時和田惠美還沒有足夠的制作電影服裝的經(jīng)驗。
黑澤明是出了名的完美主義者。
那段“等云到”的典故出了名:
為了拍到理想中的云形,他讓幾百人守候在那里,一等就是好多天,雖然理想的云形拍到了,但拍戲的錢也用光了。
和田惠美,正是服裝造型界的黑澤明。
電影里,郁郁蔥蔥的荒野間,父親穿著白色武士服,三個兒子則以鮮亮大膽的藍色、紅色、黃色武士服登場。
這可不是僅僅為了“好看”。
看過電影都知道:
電影每一幀的顏色,都是一種“性格”。
老大軟弱駑鈍,是黃。
老二野心勃勃,是紅。
老三魯莽忠義,是藍。
在炫目的戰(zhàn)斗場景中,這些色彩又通過人物關(guān)系的內(nèi)核撞擊出驚人的、血淋淋的壯觀效果。
最讓人印象深刻的造型,大概要數(shù)這個。
楓夫人的毒辣兇悍,二王子在他面前像只瑟瑟發(fā)抖的幼獸。
她為何如此厲害,答案其實就在她身上。
那件電影中并不顯眼的披肩:
像什么?
灰白相間的反光鱗片……對。
蛇。
一條才威脅完國君,就開始哭訴示弱,再順便碾死一只飛蛾的美女蛇,還不可怕嗎?
接著。
楓夫人被殺時,顏色的渲染再次被和田惠美用作表達的“武器”:
滿屏黑金色調(diào)。
濃重又詭異的死亡氛圍。
03
和田惠美跟中國的緣分,始于1993年的《白發(fā)魔女傳》。
張國榮、林青霞、吳鎮(zhèn)宇主演。
導演于仁泰,黑澤明的迷弟,香港新浪潮電影代表人物之一。
作品不多,但部部精品。
從小受好萊塢電影熏陶,于仁泰卻對武俠世界有著不一樣的理解。
他希望《白發(fā)魔女傳》不再是傳統(tǒng)武俠片的“延續(xù)”,而是長出自己的“魔幻武俠大片”。
從小看黑澤明電影長大的他,當即想到和田惠美。
一個想法先鋒,口味獨特。
一個用色大膽,吹毛求疵。
兩人一撞上,不要太合拍。
《白發(fā)魔女傳》中,林青霞飾演靈魂人物練霓裳。
野心十足,妖嬈多姿。
這很大程度上,歸功于和田惠美突破常規(guī)的服裝和造型。
為做出練霓裳出場的服裝,和田惠美在設(shè)計上參考了新疆和尼泊爾的服飾,頭冠鑲滿了貝殼、奇石、古錢幣。
以此塑造她的神秘感和異域風情。
一夜白頭后。
服裝的白和妝發(fā)的白融為一體,凸顯角色氣質(zhì),再綴以黑色紋路的內(nèi)襯,使之不易單調(diào)。
可以說,和田惠美的加入直接改變了這個角色在大眾心里的印象。
她之前,練霓裳大多呆板和常規(guī),不能擺脫傳統(tǒng)戲曲的影響。
她之后,練霓裳再也擺脫不了同一個“模子”:
同樣效果也發(fā)生在另一角色。
張國榮飾演的卓一航。
桀驁不馴,武功高強,行俠仗義卻屢受指責。
她將這位俠客的進退兩難,變成造型上的互相對照。
服裝,全部采用相對低調(diào)的色彩:傳統(tǒng)的藏青、黑色和深灰色。
發(fā)型,將蓬松的頭發(fā)在腦后編成辮子,飄逸,凌亂。
一個冷知識:
當時的張國榮,已經(jīng)是紅極一時的小鮮肉。
和田惠美為了營造出新鮮感,讓張國榮的頭發(fā)全程都遮住一部分臉。
一是抹去他以往的形象,二是提升觀眾對看清他臉的期望。
不得不說,和田惠美把粉絲拿捏得死死的。
電影首映時,觀眾轟動了,尖叫著“Leslie, 讓我們看看你的臉” 。
什么叫猶抱琵琶半遮面?
和田惠美深得精髓:
時間來到千禧年初。
另一位黑澤明的迷弟,也找上了和田惠美。
2002年,張藝謀的《英雄》。
電影以秦統(tǒng)一天下為背景,以黑、紅、藍、綠、白為基調(diào)。
色彩,同樣是張藝謀的視覺武器。
換做別人,五種顏色只是五種。
但在和田惠美這里,五種顏色,可以幻化成無數(shù)種。
對于秦國的服飾和建筑,史料的記載很全面,主色調(diào)是黑色,很快就確定下來。
然而歷史對于趙國的服飾,記敘不多。
和田惠美就結(jié)合自己的理解,并從中國的古代舞蹈和書畫中尋找靈感,最終選擇用紅色作為主色調(diào),表達趙人對國家的期盼與執(zhí)念。
這,也沒多牛逼吧?
不不。
這才是開始。
之后,和田惠美漸漸跟“紅色”,較上了勁。
為了準確把握色彩,她一頭鉆進了博物館,她考察出土文物,發(fā)現(xiàn)古老服裝上透出的天然和質(zhì)樸,是現(xiàn)代工藝無法還原的。
她又一頭扎進北京附近的印染廠,親自完成各種面料的染色。
從而得到50多種冷暖不同的紅,14種深淺不一的灰。
最讓當時張藝謀佩服的,還是和田惠美超越國界的想象力。
當年為《英雄》設(shè)計服裝,張藝謀特地去拜訪了和田惠美。
他看到和田惠美的藏書,當場驚掉下巴 :
“你這里中國古代服飾的資料比中國設(shè)計師的還要多?!?/p>
哪里來的?
有些是本來的藏書。
有些是接下項目后,她專門從巴黎、阿姆斯特丹、柏林,將一本本中國傳統(tǒng)服飾的西方專著淘回來。
因為在她看來,這樣就能站在另一個立場和角度來解析中國古代的傳統(tǒng)服飾。
也因此。
在這些繽紛色彩中,她總能敏銳地選取出最適合角色的那一種“色號”。
具體例子:
飛雪和如月在胡楊林打斗那場戲。
飛雪穿的是正紅,如月只是次紅。
如月終究是次色,登不得大雅之堂。
和田惠美僅通過服裝的設(shè)計和顏色,便把人物的等級高低區(qū)別開來。
04
和田惠美曾被問到,這些神奇的創(chuàng)作靈感從何而來?
她說她總是在記憶和經(jīng)歷中尋找靈感。
和田惠美在京都長大,佛像、樹木、木柱的紋路、地板的花紋、庭園的石頭、京都的竹子……全部都生長在她的身體里。
當閱讀劇本時,她會借鑒所有這些東西。
在尋找靈感的過程中,她的思緒可能會從京都的三十三間堂跳到羅馬見過的紫藤花。
因工作有機會走遍世界,所以她的設(shè)計包羅萬象。
《亂》在色彩上(紅與白的強烈對撞)借鑒了意大利繪畫大師波提切利的名畫《三博士來朝》(不愧是學繪畫出身)。
這也影響了她擔任設(shè)計的《英雄》。
但無論她走多遠,她的設(shè)計總是帶有她的故土京都的氣息。
《十面埋伏》中的竹制斗笠,就是她提出,然后請京都的匠人獨家定制的,用的是京都才有的編織手法。
以上是和田惠美在創(chuàng)作上的大,她還有小。
《宋家皇朝》。
就拿宋慶齡和宋美齡來說,衣服代表性格,訴說命運。
明顯的,樸素與華貴之間的區(qū)別,這被說得太多。
Sir說一個不顯眼的,鞋。
前一個鏡頭,宋美齡穿著鑲有大珍珠的白色高跟鞋跳舞;
后一個鏡頭中,宋慶齡正脫下她的黑色馬丁靴,并拿出墊在里面的報紙。
兩層暗示:
第一層,顏色。
宋美齡走的是陽關(guān)大道;宋慶齡,此時則在黑暗中摸索前行。
第二層,鞋款。
高跟鞋不實用,只負責美,說明這雙鞋的主人高高在上;馬丁靴好穿、耐穿,強調(diào)實用性,即使這樣還需要墊報紙,難以想象這雙鞋的主人穿著它奔波了多久的路途。
兩雙鞋,勝過百句注解。
和田惠美固然有天賦。
但真正讓她在電影圈內(nèi)收獲尊重的,是她對待工作的專注。
別看這位小老太太一臉親和端莊的樣子。
干起活來,人送外號:
“慈禧太后”。
△ 報道來源:新京報
每一次設(shè)計,親自繪制草圖,手工染色織物,制作設(shè)計圖小樣,始終堅持以最好的材料手工制作戲服……
拍《白發(fā)魔女傳》時。
超過兩百多套服裝的面料,全部要由她親自挑選。中國和日本找不到,就自己飛去荷蘭、英國親自選,而且都要經(jīng)過再次洗磨。
拍《亂》時。
和田惠美提前一年半籌備,在京都四家制衣店,定下價值200萬美元的衣服和飾品,眼看到期交貨,劇組卻嚴重超支,拿不出一分錢來付款。為籌備資金,她甚至曾決定賣掉東京的房子,幫劇組渡過難關(guān)。
拍《吳清源》時,攝影師王昱在片場大為震撼。
她的手里,總是拿著兩本印刷用的色譜,一本是國際通用的標準色譜,還有一本是日本的色譜,因為色譜是釘在一起的,她就把兩本色譜用手搓開,打開之后跟一個扇面似的,有一些一條條撕下來貼在她的劇本上。然后她就開始講她對影片整個顏色的設(shè)計,從剛開始吳清源在中國,初到日本,在戰(zhàn)爭時期,以及戰(zhàn)后分別是什么顏色,聊得很詳細,準備得非常認真。
“慈禧太后”的外號就從這里來。
一個插曲。
當時劇組有個負責道具的女孩,試裝時,她讓演員穿上二戰(zhàn)時期的翻毛皮鞋,然后打綁腿,但女孩打得很松。
和田惠美看到了,就過去和小女孩說:
“在戰(zhàn)爭時期,你要打成這樣的綁腿是要受到處罰的哦”。
因為和田惠美的氣場,女孩中午飯都沒吃,一直練習綁腿。直到下午上班后,那個女孩看到和田老師回來,馬上給她表演了一遍,打得很緊。和田老師才點點頭,說這回符合標準了。
△《吳清源》
Sir不知道當年這位“女孩”,如今在哪里,是否還從事著服裝工作。
Sir可以肯定。
當她看到電影上映,看到自己親自綁的那只腳在大銀幕出現(xiàn)時,她會感知到和田惠美所說的“標準”是什么。
而在當下這個“大師”“大導”“大片”漸漸通貨膨脹的時代。
和田惠美難有。
她所錙銖必較的“標準”,更難有。
所以最后。
Sir想用一段話作為對這位大師的送別。
同時,作為我們的共勉。
服裝是用來表達性格的
就像用電影或戲劇來講述一個角色
只不過,我是用服裝來講述
我首先會想這個角色的個性如何吸引了我
哪怕他并不是一個主角,只是一個小人物
但我會以此去開創(chuàng)我的世界
——和田惠美
本文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編輯助理:哆啦C夢、奇愛博士多店老板娘
上一篇:沒有老戲骨壓陣的《斛珠夫人》,除了楊冪,這四個女演員也很驚艷
下一篇:她紅了,捧她的糊了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