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普羅大眾的口舌之快,中華傳承的文明淵藪。從“食不厭精”的禮之所在,到“味欲其鮮,趣欲其真”的生活況味,匯聚為傳統(tǒng)文化里“食文化”的源遠流長。過往的影視作品中,美食作為重要的生活元素雖從未缺席,但真正將美食提升到文化傳承層面的并不多見。
在這方面,2月22日起在芒果TV獨播的《尚食》顯現(xiàn)出不同的巧思與格局。
在明清這座“食文化”高峰的起點上,《尚食》以后宮尚食局為背景,展示了姚子衿等掌膳對中華美食技藝的追求,回溯宴飲風尚,傳遞特色風味,展現(xiàn)中華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視聽為入口,以文化為指向,《尚食》打開了感知傳統(tǒng)文化的全新視角,開播后已經(jīng)先后獲得了中國日報、環(huán)球時報等主流海外媒體的點贊。
《尚食》以少女姚子衿在尚食局的成長為脈絡??梢韵胂螅@必然是一次傳統(tǒng)美食的視聽大賞。如尚食局為使節(jié)團準備的珍貴食材藏香豬,飲山泉、吃野生人參和松蕈長大,以其脊骨煲湯烹煮前腿肉打成的獅子頭,讓彈幕飄過一片“饞了”字樣。已經(jīng)播出的內容里,還可以看到如糖醋活鯉魚、香花魚絲、菊花暖鍋等做工精巧的菜肴和包兒飯、醉棗等名饌小吃。
經(jīng)過長達七八個月的考據(jù)和研究后,該劇最終呈現(xiàn)的美食,僅標注過菜名的菜品就大約有200種,整體制作涉及到的菜肴多達上千道,而且這些美食大部分都有歷史文獻可依。呈現(xiàn)古代庖廚絕藝的背后,是以匠心呈現(xiàn)絕味的幕后團隊。
美食拍攝在行業(yè)內歷來都是技術難題,而在《尚食》里,美食的呈現(xiàn)達到了頂級紀錄片的程度,依照最高規(guī)格標準現(xiàn)場精心烹飪菜品、而非由道具呈現(xiàn),讓觀眾得以獲得從視聽到味覺的通感。
在此基礎上,全劇幾乎涵蓋了我國各大菜系,更真實復原了古籍中記載的名菜,打造了豐富、精彩的中華美食圖鑒。烹飪之巧,賞色之美,名饌之全,是觀眾從感官上體味“食文化”的入口,也成為傳遞傳統(tǒng)文化親切、有煙火氣的感性入口。
提到刀魚之美,會有詩“河豚愧有毒,江鱸慚寡味”贊其味;一道錦繡神蝦飯,會列舉《本草拾遺》《太平縣志》中的記載展示美食傳承。美食可以風雅,文化也有溫度,通過傳遞古代生活的風情與蘊藉,《尚食》以全新視角讓大眾看到,原來文化就在身邊。
凝聚文化記憶、禮贊文化傳承的《尚食》格局
在為使節(jié)團準備的菜色中,姚子衿沒有奉上山珍海味,帶來的是清蒸檳榔芋、茴香蠶豆、盤龍黃瓜和葡萄酒這樣的日常飲食。看似簡單,這幾道菜的食材卻是當年張騫出使西域帶回的種子,歷經(jīng)歲月在中華大地生根發(fā)芽,轉化為千變萬化的美食。千年后的“簡單”,卻書寫著蕩氣回腸的往事,鐫刻著中華文化交流的傳統(tǒng)與互利。
“食之道乃天之道?!薄渡惺场凡粌H僅是依托食物本身講好中國故事,更呈現(xiàn)了美食背后所連接著的傳統(tǒng)文化記憶和中國人的文化精神。
該劇也展示了姚子衿、蘇月華、殷紫萍這些美食傳承者的形象,她們有以巧思應對困難力爭上游的不屈不撓,也有作為女性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勵志一面。正是在這些秉承求索、求真精神的傳承者手中,中華美食不斷推陳出新、超越時間,成為打通情趣與情感的文明蘊藉與溫暖傳承。
戲里故事與戲外生活,讓我們更能理解姚子衿認為美食是“促進人與人、不同文化之間溝通的橋梁”的理念。時至今日,中國飲食作為具有標簽性質的文化符號,在大眾乃至全球范圍內表現(xiàn)出傳播層面的代表性站位。而《尚食》帶我們回到了這種文化的原點,其中的食材、菜肴如今走入尋常百姓家,人文情懷與傳統(tǒng)文化的交融,成就了該劇以小見大、以點帶面的傳統(tǒng)文化傳播格局。
以美食破題,《尚食》成為以文藝作品傳遞傳統(tǒng)文化的一次有益嘗試,其新視角、新格局,或許可以為后來的傳統(tǒng)文化相關作品提供參考。
責任編輯: